防控提醒
01.什么是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目前世界上已知能独立生存的最小微生物。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结构,像是没有穿“外套”的细菌。引起肺炎的病原体一般都有季节发病的情况,支原体肺炎近两年,尤其今年在我国一些区域流行,有少数家庭或班级出现聚集发病情况。入冬以来,我国目前存在多种呼吸道病原交替或者共同流行的态势。当前,从我市监测预警结果来看,近期呼吸道疾病的病原体以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为主,目前新冠处于低流行水平。
02.支原体抗体阳性,就说明感染支原体肺炎了吗?
支原体抗体阳性只是提示感染过支原体,但是不一定是近期感染,因为支原体感染后支原体抗体存在时间校长,是否感染支原体肺炎要结合临床表现确定。除了支原体抗体外,还可以做咽拭子、鼻咽拭子支原体核酸检测等。相对来说,支原体RNA检测特异性较好,可以反映近期的支原体感染情况,但是否为支原体肺炎,也需要医生根据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03.支原体肺炎有传染性吗?
有传染性,人群对肺炎支原体普遍易感。在我国,支原体肺炎是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之一,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04.是如何在人群中传播的?
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在咳嗽、打喷嚏、流鼻涕时的分泌物中,均可携带病原体。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无症状感染者,是其主要传染源。该病潜伏期1~3周,在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数周,都具有传染性。
05.孩子出现哪些情况,需及时就医?
儿童支原体肺炎最典型的症状是阵发性、刺激性干咳,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咳嗽、咳痰,部分症状严重的孩子会出现喘息、呼吸困难、发绀等表现,应高度警惕。
如果孩子发热持续三天,体温没见好转或病情反复,有明显咳嗽,呼吸频率增快,或伴有喘息、呼吸困难、发绀、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精神差、抽搐等要及时就医。
06.日常预防怎么做?
由于预防肺炎支原体目前没有可用疫苗,故做好呼吸道防护(佩戴口罩)和手卫生以及环境通风是预防的重点。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口密集、空气流通不佳的公共场所,如商场、超市、室内游乐场等。
(2)加强室内通风,养成良好手卫生习惯,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时佩戴口罩。
(3)饮食注意营养搭配适当;增加户外活动锻炼,提高自身抵抗力;气候骤变外出时,要及时增添衣服。
(4)避免接触感冒、肺炎等呼吸道感染人群。
(5)加强学校健康宣传教育,已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学生建议居家隔离治疗,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及聚集性发病。
学校如何应对?
严格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登记和报告等制度。发现学生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应及时为学生佩戴口罩并与家长联系,带学生就医或回家休息,期间避免参加集体活动和进入公共场所。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公共场所的空气流通,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加强日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定期打扫卫生,保持环境清洁,做好日常消毒,设置充足的洗手设施和洗手液或香皂等卫生用品。出现疑似病例要加强症状监测、病例管理、消毒、通风等措施。做好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肺炎支原体防控的健康教育工作。
学生如何应对?
不带病上课,身体不适时应立即上报老师和家长。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注意手卫生,尽量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均衡膳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在疾病高发季节应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必要时佩戴口罩。
家长如何应对?
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状况,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等身体不适时,应居家休息,不带病上学。保持居室环境清洁,做好通风,每日2-3次,每次至少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家长帮助孩子均衡膳食,多饮水,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帮助和带动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孩子出现呼吸道症状后,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果孩子出现持续发热、剧烈咳嗽、病情反复,要及时就医。家人照顾患者、陪同就医时,也要戴好口罩,做好自我防护。
2024年春节假期将至,大家探亲访友、旅游或者聚会聚餐等聚集性活动会明显增加,建议做好以下四方面的自我保护措施:
第一,出行前要密切关注目的地的传染病疫情动态和相关部门发布的信息提示,合理安排行程,如果有发热、咳嗽等相关症状的人员,建议暂缓出行。
第二,旅途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以及注意饮食卫生。
第三,返回后要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出现不适症状时要及时就诊。出国旅游人员应该主动告知医生出境史。
第四,要及时接种新冠、流感、肺炎等疫苗。